吴中区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备考专题报告会感想
2021年12月9日上午,我校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了线上的吴中区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备考专题报告会。会议特邀江苏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高邮市界首中学校长陈国兵为我区教师就对新课标的理解、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重难点和高考复习备考策略等做指导。会议结束后,我校历史教研组立足本校教学实情,积极开展组内交流和研讨活动,气氛热烈,各抒己见。下面是青年教师罗立盛的会后感想。
一、史学良心与中国梦——立德树人再认识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他人对于其“精确”的评价从来不是道德上的褒扬,而是最基本的从业守则。追求真理,讲求良心,这是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人类终极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复现。同理,这与高中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不谋而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殊的学习环境决定了高中的历史教育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这并不能成为挤压历史教育价值的理由。新高考凸显“立德树人”再次显示出国家对于未来建设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即有赖于这些拥有健全人格和公民意识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在新高考价值引领下,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成为迫切的教育任务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宏大叙事与历史范式——立体学习再探究
毋容置疑地,大多数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囿于记忆知识的泥淖之中,难于挣脱。作为曾经的亲历者和现在的旁观者,教师显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全部推脱给时间。我认为这与学生的碎片化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得益于科技手段的进步,学生每天接收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乍看之下,屏幕和讲义之上似乎无所不包,事无巨细。但这些信息的质量和编排思路却并无可靠的保证,而其体量之巨大也恰恰表明了其粗制滥造的过程是何其普遍。由于本已十分紧张的时间分配及自身漫不经心的心态,学生似乎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取料的选择上越来越随意,以至于主观地将意义之问掷于一旁。学习的神圣场域最终沦为了工业生产的场所。这曾是近代社会的技术发展和资本扩张对人的一种“变相压迫”,现在正在一些校园里肆行无忌。一线的历史教学迫切地需要历史范式的创设,呼唤宏大叙事的回归,将零碎的知识重组成细密、立体的网眼。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应是互不联系的孤岛——需要教师人为地提拉线索,而应构建四通八达的路径,如同未来的全球化图景一样。学生掌握这一个知识点,就能掌握另外几个知识点,或者学生立足于这几个知识点就能推断出中间一个未知的知识点。即便学生在探索历史上轮廓模糊的晦暗地带时,受益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也能作为主体提取出关键词,将之嵌套进逻辑严密的因果关系中。这是历史学的技艺,对高中的历史学习同样大有裨益。一线历史教师从不匮乏理论,所需做的只是如何将高悬于高中校园上空的理论落进课堂。
三、历史、现实与空间塑形——学习情境再创设
高中教师应避免将知识浓缩或者抽象成对学生自我无关痛痒的灰色印象,这种做法从情感空间上制造了距离感,从民族记忆上滋生了陌生感。课堂里不应当只有一个刻板的政治灵魂在挥舞着指挥棒,而应该同时立足于个人和社会,浸透生活的气息,构建诗意空间,刺激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自由思考,引导学生从考试做题的壁龛中走出来,将目光推及社会的公共事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等,从中体会到自豪的情感、无私的信仰、慷慨的同情、崇高的敬意和冷静的批判,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