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学习的高原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或长或短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这种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掌握程度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学习上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阶段:
学习过程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量变与质变规律的作用。学习是建立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积。经过学习初期的进步之后,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和进步的速度,就得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去替代它,这种替换的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学习难度加大,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不适应新的学习。
3、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与注意力成正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对学习的注意力越专注、越长久。根据心理学、生理学的机理,一个人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精力集中的周期为5~10分钟。同时,兴趣也对学习的动机产生影响,如果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一旦遇到难点,便容易产生烦躁、畏难、气馁的心理,注意力和学习动机下降,信心也随之削弱。
4、生理和心理的疲劳。若长时间地学习某一知识或反复练习某一知识点,很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疲劳时,大脑中枢由兴奋走向抑制,人会不知不觉感到枯燥,“学习高原”就容易在这种时候产生。
穿越学习高原期的对策:
1、调整心态,从容对待。很多学生在遇到“学习高原”后,或焦急烦躁,或灰心丧气,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此时应引导学生采取从容的态度,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哪些因素导致了“学习高原”的发生,再逐个从这些原因入手,度过高原期。
2、改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到了高原期,学生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另外,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学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原有缺点。
3、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需要设立具体、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当达到设定的学习目标时,学生就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愉悦感,增加信心,这样就容易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4、灵活休息,劳逸结合。适当休息是疲劳时恢复体力和精力的重要措施,学生可以在学习间隙适当运动,如做操、慢跑等非剧烈运动都十分合适。
“高原现象”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波谷”,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成绩还是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它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谁能缩短这个时间跨度谁就是赢家!(心语工作室供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