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海恩法则:故事之前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苗头之前有隐患。
1、什么是自卑
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与自卑相伴随的是一些消极认知、消极情绪以及消极行为。自卑的人对自己传递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好”,严重的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缺陷,会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就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一直伴随我们,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
2、哪些方面可能会引发学生的自卑
身体方面:比如肥胖、身材高矮、口吃……
家庭方面:家境贫寒、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
经历方面:学习成绩不好、人际关系不良、校园欺凌……
性格方面:相对来说内向性格的学生可能比较敏感
并不是说有这些原因,就会导致学生自卑。只是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并出现自我否定的苗头,家长和老师就需要开始做引导。
3、如何克服与超越自卑
首先,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自卑的特点就是消极的自我信念,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不够好,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很多学生,别人都认为他很好,甚至羡慕他,但他依然看不到自己的好,沉浸于自卑之中,所以首先要看清自己。
其次,要敢于面对问题。自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在面对自卑时选择逃避,不敢正面自己的缺点和问题,甚至是有意地将它们隐藏起来,结果,这些缺点和问题就会成为永远的缺憾。唯有正面问题,接受现实,或者改变现实,才能超越自卑,抵达自信的彼岸。
最后,努力解决问题,进行自我重塑,从成功的经验中树立自信。要反思导致自卑的原因,再从这些原因入手,去做一些自己最有把握也有意义事情,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将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弱化自卑感,一连串的成功将学生逐步变得越来越自信,从内在的“我不好”变成“我好”。
正是在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我们才慢慢变得自信起来,生活才变得更加多彩,人生也变得更有意义!
(李凯琪老师供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